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博士渔夫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2-13

创业故事

博 士 渔 夫

□ 胡馨木Image title

二十年前,沈杰考入浙江大学,逃离了祖辈世代生活的小渔村,发誓要混出模样。

四年前,他从中国第一批物联网研究者成长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国际标准。

两年前,正处在事业黄金期的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用物联网“玩”起了渔业,成为别人眼中的“博士渔夫”。

大多数人认为沈杰这样做“太不划算”,但他想的是,用所学变革传统渔业,改变父辈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他也在寻找一个将物联网技术落地的方案。

心结

沈杰的童年是在鱼塘上摸爬大的。他出生的湖州市菱湖镇,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四大淡水鱼养殖地之一。因为父辈、亲戚都是养鱼户,他自小耳濡目染了许多渔业知识,也深谙养鱼人的不易。

“三年奔小康,一夜赔精光”是渔民们常用来形容渔业高风险的俗语,也是沈杰真切的记忆。他六岁那年的中秋,气温昼降导致鱼塘缺氧,家里养了两年多的青鱼和草鱼在一夜间死了个精光。望着满塘白花花的鱼肚,全家人嚎啕大哭却无能为力,至此背上沉重的外债,花了很多年时间才还清。

“鱼塘里的氧气依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夜间没有阳光,水里的溶氧量就会大大降低,危及鱼类生存。所以养鱼人夜间不能睡觉,要守在鱼塘上随时调整增氧泵。”沈杰说,即便如此在遇到突发的天气变化或设备故障时,几年的努力还是可能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起早贪黑地育苗喂食,彻夜不寐地在鱼塘上看守,却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这是沈杰打小对渔业的认识。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从村里考出去,将来再不干这辛苦又不赚钱的工作,等混出名堂还要把父母接出去。

沈杰很争气。1998年,他顺利考入浙江大学,成为小渔村历史上寥寥几个大学生之一。本科毕业后,沈杰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硕博连读生。彼时,大洋彼岸一场全新的技术正在酝酿萌发,它有个和兄长“互联网”接近的名字——“物联网”,沈杰成为了国内第一批物联网研究人员。

归来

“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与人的交流,物联网则是互联网的延伸。通过传感器,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连接起来”,沈杰介绍说,自2002年开始潜心研究物联网技术以来,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了十几年。期间,他担任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他主导提出的物联网“六域模型”同时被采纳为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在同行的眼中,沈杰已经站在了行业的尖端,但沈杰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新兴行业,虽已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没有真正地改变人们的生活。Image title

“物联网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整体的创新模式。它真正的落地,必须把技术和行业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否则,物联网就只是飘在空中的一个概念。”沈杰认为,随着顶层架构国际标准制定的完成,物联网产业到了爆发前夜,自己不能继续待在办公室纸上谈兵了,他得去选择一个垂直的行业,用实践去验证物联网到底该如何变革传统行业。

回到家乡去,用物联网变革落后的传统渔业,是他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沈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养了一辈子鱼,太知道这个行业的苦和难,特别不想让我再做这一行。”沈杰说,他的同行们也认为农业周期长、回报率低、融资难,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沈杰却看到了渔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一方面,渔业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正是大多数行业共同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在未来可以推广。另一方面,渔业有着适合物联网发展的土壤,物联网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极大的增值空间。

说干就干。沈杰辞去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的职务,回到家乡创办了庆渔堂。为了与养殖户面对面沟通,他们的公司就扎根在菱湖的乡村中。

变革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物联网能给渔业带来什么,沈杰已经初步找到了答案。“养鱼先养水”,好的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关键,水的含氧量、PH值、氨氮浓度直接影响鱼的品质,所以养鱼户必须时刻巡塘,夜里也不得休息。瞄准这一行业痛点,庆渔堂最先推出了物联网生态渔业科技服务平台。

在鱼塘里安装传感器,数据传输到庆渔堂的中心,再实时显示在用户的手机上。使用了这项服务后,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并能够直接操作增氧泵、喂食机等设备。庆渔堂还设置了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随时监测用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给养殖户打电话提醒。

养殖户章利恩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最早尝到了甜头。“再不用整晚熬夜巡塘,定时用手机看一下情况就行。使用一年算下来,每亩的效益提升了680元,每个月电费还能省下1000多块。”章利恩说,看到他的“成功经验”,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们也纷纷装上了设备。

此外,庆渔堂自主设计的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也正在被养殖户认可。

“传统的养殖模式是把鱼都困在一个池子里,鱼儿的吃喝拉撒都在一个池子里,水也不流动,鱼很容易生病,口感也不好。我们利用双鱼塘,一个用来养鱼,一个用来调节水质,通过底部的吸污管网及时清污,并利用立体分层注水系统,让水在两个鱼塘间循环利用。”沈杰介绍说,该模式还可通过远程控制系统、纯物理杀菌、水体内循环、生物净化、纳米微孔曝气增氧等技术,综合实现为养殖户创造财富、为消费者保障品质、为社会保护生态。

“目前我们最多的一条养殖槽里养着10万尾黄颡鱼,养殖数量相当于传统养殖的10倍。所以,虽然两个鱼塘只有一个在养鱼,但是同等面积下的效益却大大提高了。”沈杰又算了一笔“生态账”:这种养殖模式不会产生污水排放,同时养出的鱼又是高品质的“生态鱼”,平均每亩的收入可增加一万元以上。

因为切切实实给农民们带去了实惠,庆渔堂创办两年来稳步发展,平台注册用户达10000多户,已经为近3万亩鱼塘提供了相关服务。在沈杰的带动下,十几位他曾经的同事、同学也加入到庆渔堂,在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不同方面发力,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重构渔业整个产业链。

面对未来,沈杰信心满满:“未来,中国的农业不再是父辈们脚下零小散的田地,而是物联网连接下的新型组织化和规模化;不再是父辈们含辛茹苦、低效、高风险的作业,而是人工智能保障下的智慧化管理和品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