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就业岗位进镇村 家门就业促脱贫

来源:广安市就业局 发布时间:2018-10-30

——广安市乡村产业+就业“两业”联动促进就地就业


近年来,广安市聚焦“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标,扎实推进贫困劳动者就业促进和技能提升,全市贫困劳动力从建档立卡之初的近1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02万人,贫困劳动者转移就业规模超过9.4万人,转移就业率突破70%。但由于广安市6个区市县均为贫困县,贫困劳动力基数大、范围广、就业能力差异大,虽然转移就业增收效果明显,仍有近30%贫困劳动者受制于缺乏技能、年龄偏大及照顾家庭等因素难以实现转移就业。做好这部分转移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广安脱贫攻坚总体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我们下一阶段就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广安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塑造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农头企业与贫困劳动者利益联结等方式,多措并举探索开发农村本地就业岗位,让更多难以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的在家贫困劳动力,不出村镇即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扶贫车间进镇村  送岗到家稳脱贫

前锋区是广安市市辖区,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2017年通过省脱贫攻坚验收顺利摘帽。但纵观全区,仍有不少贫困劳动者未脱贫,部分贫困劳动者脱贫状态仍不稳定有返贫风险。为切实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前锋区结合本地主导产业轻纺服装生产加工环节适宜适度分散的实际,创新推进“企业+车间”发展模式,引导鼓励园区服装生产企业到乡镇贫困村开设工厂、车间,依托轻纺产业园订单实行定向生产,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既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又解决了群众因照顾家庭无法到园区企业务工的就业问题。

为提高企业积极性,前锋区从就业创业服务、资金补贴等方面切实强化支持力度,推动车间进镇入村,区上对到乡镇办厂(加工点)的,分别给予50%、30%的场地租赁、设备购置补助;对到村开设加工点的,通过整合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集体资产入股等方式予以支持;对符合创业扶持政策享受条件的,由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按规定对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目前,全区已在代市镇、观阁镇等4个乡镇开办10个企业(加工点),吸纳当地群众260人就业;在观塘镇新院村、代市镇茧庄村等11个村开设轻纺生产加工车间,吸纳当地群众230人实现村内就业;帮助73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扶贫车间入乡到村,就业岗位入户到人,让过去无法就近就业的群众“不打麻将打衣服”,实现“就业家庭两不误”、“收入精神双脱贫”,促脱贫稳脱贫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新型经营主体扎根乡村  “三金农民”助力长效脱贫

岳池县长田乡位于该县和南充高坪区、蓬安县三县交界处,由于位置相对偏僻,土地较为贫瘠,是岳池县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乡镇,乡内青壮年贫困劳动者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余下劳动者多因年龄偏大、技能不足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脱贫和稳脱贫形势严峻。但地处金城山麓的地形和海拔也为长田乡发展青花椒种植产业带来了天然优势,2010年,当地人社、林业和农业等部门开始通过创业扶持政策等引导业主进行青花椒种植,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到2018年,长田乡已经形成以长田香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种植面积达2240亩的长田藤椒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助农增收为一体,通过打造“三金农民”(薪金、土地流转金、入社股金)走出了偏远地区产业+就业联动脱贫的新路。

基地劳务收入薪金:在家农村劳动者除种植自家田地外,就近到基地参与日常管理、种苗维护等工作,获得劳务收入。目前合作社基地平常固定用工达到60人,人年均收益2万元左右;在花椒采摘等旺季临时用工达500~600人,每人劳务收入4000~6000元左右。在今年的旺季花椒采摘中,本地贫困村以及临近村务工贫困户达35户42人。

土地流转收益金:专业合作社种植用地95%以上为流转自农户的撂荒坡地,入社农户根据土地流转规模,按年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将荒山荒地变成现实收益,按照户均2亩流转土地、每亩400~500元流转收益,贫困户及其他农户每年可增加收益近1000元。

股金分红收益:合作社农民成员182人,其中贫困户12人,在成立合作社时通过土地量化入股、土地流转费为股金入股,最终农民成员量化投资总额442.84万元,占合作社注册资金的52%。每年合作社对经核算后的可分配盈余,经成员大会决议后按相应比例分配返还入社成员。通过“三金”利益联结,贫困户既能通过基地打工获得短期的劳务收入增长,又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较为土地流转和股金收益,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形成偏远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长效模式。

企业岗位技术送上门  打造职业种植新农民

邻水县是今年广安计划摘帽的三个贫困县之一,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万人,而由于各种因素难以转移就业而在家务农的超过4700人,其农业生产主要模式为传统家庭式小农种养殖,收益低、稳定性差。如何在难以通过转移就业增收的情况下,通过塑造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其收入水平,该地探索推行的“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2017年,邻水县成立了致力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购销、技术指导等于一体的蜀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于当年夏天在该县观音桥镇倒朝门村开始建设1100亩的中药材GAP标准基地和育苗工厂。在倒朝门村,公司通过与农户土地承包或租用协议,为农户种植中药材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并与农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将农户利益受原料市场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了苗种选育、药材种植、回购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控制,既提升了参与农户的种植专业化程度,又保证了公司获得优质中药材原料,为农民持续增收和公司持续运行奠定基础。通过近一年的运营,目前基地参与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3家,参与种植农户收益达到3000元/亩·年,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的3倍左右。

在公司创业发展过程中,当地人社部门积极在创业政策落实、村镇协调等方面做好服务。在今年举办的广安市首届“邮储杯”创业大赛中,该项目获得三等奖,获得邮储银行授信100万元。按照规划,该公司将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思路,以村为单位发展连片区域100-500亩高效种植基地,实现全县发展5万亩以上种植规模,带动约2万户山区农户开展专业化中药材种植,为当地在家务农劳动者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提供新途径。(广安市就业局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