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德阳:“四新”农服站点亮乡村振兴致富路

来源:德阳人社 发布时间:2023-11-10

为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打通服务农民工“最后一米”,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以来,德阳市结合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以“四新”模式稳步推进综合服务站建设,切实推动全市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

高位谋划新突破。一是快速响应定目标。根据省级文件,邀请相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召开联席会议,深入基层调研,对推进工作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研判分析,明确了“到‘十四五’末,全市综合服务站覆盖率100%、分类别分区域打造市级示范站60个、争创省级示范站20个以上”的目标二是试点先行立标准。按照“统筹规划、择优选择”机制,确定绵竹市年俗村等20个村(社区)为首批规模试点。充分总结经验,围绕场所、制度、人员、设备、资金、服务功能“六个到位”,完善出台市级综合服务站管理办法三是资金保障强考核。示范项目资金中投入800余万元,推进综合服务站优化功能布局、改造业务流程、配强服务队伍;协调农信部门投入150万元,用于市级示范站的认定和复核。同时,将综合服务站建设纳入对区(县)党政“一把手”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推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

机制运行新举措。一是党建引领+普惠金融。通过组织部门牵线,联动农信部门深化“红色信贷”服务采取财政贴息、整村授信、推出专属金融产品等方式,破解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贷款难、利率高、风险大等难题。截至目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5户,贷款余额19.63亿元;为194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评级授信3.04亿元,为5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贷款1.35亿元。二是“四位一体”+网上政务。依托综合服务站,宣传推广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提供直播带岗、技能培训、创业成果展示等网上政务服务,并尽可能覆盖市外、省外务工农民工,引导他们关注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工服务平台注册人数达23万余人。三是因地制宜+特色服务。我市劳务输出大县中江县在产业基础好、人口聚集、交通便利地段,优选70以上场所,重点打造“标识清晰、元素充分、功能分区、设施齐全、人员齐备”的服务站8引进医保、总工会等部门入驻,拓展服务功能。同时,利用新媒体开展特色农副产品“直播带货”,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工作延伸新领域。一是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延伸。优先选用创业能人、致富带头人、优秀村社干部组成劳务专合社队伍,搭建高效就业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全市有国有劳务公司5家,劳务专业合作社66个,培育劳务经纪人350名,促成就近就地务工2万余人次。二是向有组织的灵活就业延伸。出台《德阳市新型灵活就业引领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基层平台及各类经营主体创建居家类、服务类等新型灵活就业项目8个,每年给予最高20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助三是向劳务直供延伸。鼓励村(社区)设立劳务供需对接“直联站”,根据组织实现就业人数给予最高10万元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四是向以工代赈项目延伸。加强与发改部门对接联系,今年以来,争取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个,吸纳1631人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763.33万元。

效果显现新成效。一是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对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站的,给予2万元资金补助。同时,每两年开展一次复核,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再给予3000至1万元资金补助。二是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学规划布点进度,尽力延伸服务半径。目前,全市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挂牌572家,建成率49.35%,服务覆盖率65.06%。预计今年底,完成挂牌657家,建成率56.69%,服务覆盖率达75%以上。三是提升为民服务“软实力”。通过巡回指导、集中授课、跟班学习等方式,全覆盖开展综合服务站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使服务阵地真正成为农民工身边的幸福“加油站”。截至目前,全市依托综合服务站提供政务、电信、金融、邮政等服务50万余人次,农民工朋友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