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模式创新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2018-07-19

2016年11月,人社部印发了《“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 《行动计划》),更好地服务于增强创新能力、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破解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等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作为人社领域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宏观调控、劳动者充分就业和有序流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业务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人社”背景下, 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模式创新,对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

“互联网+人社” 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提出新要求

《行动计划》 由基础能力提升、管理服务创新和社会协作发展三项行动计划组成。在 《行动计划》 中的48个行动主题中,有8项行动直接涉及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在基础能力提升行动中,提出了 “人社电子档案袋”和“大数据应用平台”两项行动主题,分别对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的信息汇聚能力和需求感知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管理服务创新行动中,提出了 “就业D图”“就业精准扶持”“网上人才服务”“人才供需指数”4项行动主题,分别对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的引导服务、主动服务、线上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社会协作发展行动中,提出了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职业供求信息开放”两项行动主题,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体系面向社会输出业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模式的必要性

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供给模式的需要。 目前,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产品,主要以各地人社部门所属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布的季报和年报为主,服务产品相对单一,受众面相对较窄, 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可喜的是,我国有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社局首创的哈尔滨就业地图,致力于打造“10分钟服务圈”。该系统投入运行5年来,信息发布的形式从最初的网站、查询机和有线电视拓展到电脑、手机 (APP、支付宝、微信)、有线电视、自助查询机等多种途径,年服务人数达40多万人次,很受群众欢迎。

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管手段的需要。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来源,除了政府及其所属的公共服务机构外,还包括一些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 但由于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尤其是职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 数据提取利用困难;再加上大规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数据处理人才储备,从而导致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此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急需新的管理手段加以解决。比如,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持续活跃,人口流动率较高,活跃的人口流动必将带来旺盛的就业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解决,这也是驱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手段加速演变的动力之一。

适应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移动化的需要。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人,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6.3%,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上升,场景更加丰富。这组数据表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将引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的创新。随着个人移动设备的普及,求职者希望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来选择雇主。事实证明,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求职者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获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入口,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实现线下向线上全业务转移已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模式的创新举措

建立数据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汇聚整合机制。一是大力提升信息汇聚能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汇聚能力的提升,必须紧紧抓住人社部统一建设“人社电子档案袋”这一契机。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归集个人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求职意向、期望薪酬等,形成“个人电子档案袋”;另一方面,可以归集企业的用工记录、职位空缺、承诺薪酬、工作经验要求、劳动保护等,形成“企业电子档案袋”。

二是有效提高需求感知能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需求感知能力的提升, 必须紧紧抓住各级人社部门共建“大数据应用平台”这一契机。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数据采集范围,利用好人社部门与公安、税务、教育、金融等部门按照协议交换共享的数据资源,探索引入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资源,构建多领域集成融合的人力资源市场大数据应用平台; 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据关联分析,结合“个人电子档案袋”和“企业电子档案袋”的轨迹分析结果, 形成对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需求的实时感知与预判分析能力。

三是积极推动职位标准化。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求职招聘职位标准不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要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的信息汇聚能力和需求感知能力,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必须规范数据采集和应用标准,实现职位标准化。所谓职位标准化,就是将现行招聘职位与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中的职业进行对标,从而提高用人单位、求职者和中介机构之间相互识别的认同感、联系沟通的及时性和面试录用的成功率。

探索精准化和便捷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模式。一是大力发展线上服务。《行动计划》 将“网上人才服务”作为各级人社部门“线上服务”的重要举措,各级人社部门应大力发展网上招聘,运用网站、手机等多种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更为精准的网上就业服务。

二是积极做好主动服务。《行动计划》将“就业精准扶持”作为主动服务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在未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上,各级人社部门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准确感知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结合劳动者的就业意向、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为劳动者提供精准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开展在线职业评测与就业创业指导,主动推送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信息。

三是高度重视引导服务。《行动计划》将“就业D图”“人才供需指数”作为各级人社部门引导服务的重要举措。各级人社部门应围绕“就业D图”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各类群体就业信息的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各地区、各行业、各工种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景气指数、 薪资水平等;围绕“人才供需指数”建设,汇集各行业、各领域人才信息,加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及时公布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及未来走势。

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信息输出机制。一是努力构建信息监测与开放机制。按照 《行动计划》 的要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职业供求信息开放是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工作面向社会的两项重要输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作为一项人社部牵头的业务能力输出行动,必须构建起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职业供求信息开放”作为一项各级人社部门共同推动的业务能力输出行动,必须面向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放招聘岗位信息,面向社会大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职业供求服务。

二是力争形成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人社部门的力量,还必须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必须探索建立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信息开放、整合和共享机制,明确政府及社会各方在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协调机制。(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